编辑:本站编辑 来源:本站原创 时间:2019-10-12 浏览次数:
春节
大年初一春节早餐,各地风俗不一。天台城乡则是一律吃五味粥,所谓“五味粥”,就是白米、红枣、豆腐、红豆(赤豆)、芋艿五种合煮的粥。推究起来,源出于 佛寺僧侣新年祈祷“五福”降临人间而煮此杂羹。五台素称“佛地”,土民多信佛教,这种习俗也就浸染开来,以此祈求风调雨顺,国泰民安,一年到头,百姓能安 居乐业。不过,这习俗的由来还得从元末说起,它是当地居民为了感谢朱元璋的义军攻占县城而诞生的粥,寓意是吃了它,就能招来“五福”。
而午餐是天台的特色小吃:“绞饼筒”,晚餐大多吃扁食,但也有吃米糕、蛋糕、面点、杂羹、饺子或混沌之类。
除了吃,在天台,每个人家孩子都要穿新衣服,新鞋……寓意“除旧迎新”,愿来年的生活更美好。这一天最幸运的要属孩子了,他们会得到大人们准备的压岁钱……
还有,在 “洪畴”还有一种特有的习惯,虽然它是一种封建“重男轻女”思想的遗留,但毕竟生了孩子也还是一件快乐的事。所以洪畴那边有这年生了个男孩,下一年的正月 初一办“瓜子酒”的习惯。所谓“瓜子酒”,就是将自己准备好的年货摆出来招一些邻里、朋友、亲戚来吃自己精心准备的年货,以示庆祝。每年的这一天,办“瓜 子酒”的人家会准备瓜子、花生、米泡糖这些传统年货,现在的人家也会准备糖果、果冻、水果罐头等一些新式年货。这一习俗,已经不止在洪畴、三合、坦头这一 带盛行,就连与洪畴相邻的三门县境内的一些城镇也开始竞相举办。不过这一习俗由于历史、地理等原因,只在天台东南角才有。
正月初八称“上八”。旧时,中老年妇女,此日到各神庙烧香,称“走八寺”。这种习俗,在正月里要重复进行多次,分别为初八、十八、廿八,俗称“上八”、“中八”、“下八”,或“一八”、“二八”、“三八”。春节亲友间拜岁及宴客,一般到初八到一段落。
立春
旧俗立春前一日,由县衙出资或向民间捐资,在县城东郊用泥土塑造春牛和芒神。立春之日,县宰率僚属,用鼓乐、彩旗将春牛、芒神迎接入城,称“迎春”或“接 春”。沿途男女老少争相观看,热闹非凡。儿童争摸牛耳,认为摸着牛耳可以得福,称“摸春”。也有用鞭抽打牛身的,称“鞭春”。土牛接到城内的“先农坛” 后,将其击碎,农民争抢土牛入田,认为可得好收成。立春前数日,有人摘带叶的樟枝沿街叫卖,称“卖春柴”。买来后,悬于檐下风干。到立春日正时,先放鞭 炮,然后将春柴在门口引火燎祭,待烧到一半时,便引入室内燎烧,称“燂(tǎn)春”。认为可除阴湿,助阳气。80年代,乡区在立春日尚有樟木屑置火炉、 火墫上薰烟去邪除虫的习俗。
元宵节
天台惯例以正月十四夜为“元宵”,作为过年的最后一个节日,元宵节同样热闹非凡。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,天台人除了会吃羹外,还有特色的小吃“糊拉沸”。这 “糊拉沸”在历史上还有一段故事:一个老艺人和其女儿在金兵的铁蹄下,逃到了天台城,但由于过度劳累而昏到在地,于是以为好心人家舀了一碗糊拉沸给其去吃 了。吃了一会俩人便眼睛一亮,连连说道:“亮眼糊!亮眼糊!”从此天台人便好吃糊拉沸的习俗。
元宵节张灯,“起十三终十八”,十四夜是高潮。旧时祭祖都在祠堂进行。祭品除猪、羊、鸡、鸭、糕点、水果外,还有在小碟子里排“天台八景”及鱼虫鸟兽等小 景供观赏的,称“看碟”。同时又将本家祖传的宝器和达官显宦的赠物逐一陈列,称“摆看桌”,多的需几十张八仙桌。城乡所有神庙祠堂各设花灯鳌山,赛巧斗 奇。在城关,狮子龙马夜以继日,热闹非凡。妇女小孩串门观灯,直至深夜。童养媳家,往往就在此夜以一餐肉圆面即行结婚。还有十四夜看新娘的习俗。凡年前结 婚的新娘,都要在此夜重新打扮修饰,坐在房中亮相。有的还在院内搭高台,新娘打扮得花枝招展登台,让观众一睹风采。家家户户每间屋都要点灯插烛,并放一盆 炭火,称为“间间亮”。元宵各家都以蕨粉或番薯粉加肉丁杂料,煮成糊作夜间点心,称“糊辣沸”或“糊懒废”。有的吃粉团称“元宵圆”。
同其他地方一样,天台人也喜欢看元宵灯会,但也有与其他地方不同的习俗。在每年的元宵节上,天台、三门等台州整个地方都有这样一个习惯,那就是将一些小孩打扮成神仙的样子,然后放在“轿子”或彩车上,为闹元宵时的重要环节,它是人们观赏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
清明节
清明是廿四节气之一,每年都是四月五日这一天。这正是“暮春三月,江南草长,杂花生树,群莺乱飞”的大好时光。人们竞相奔往芳草天涯,作郊野春游,这活动 叫“踏青”。与此同时,孩童常作放风筝(天台人叫“纸鹞”)和斗鸡蛋(两蛋尖挤触,不破者胜)的游戏。旧时天台还有戴柳圈的风俗。民谚称:“清明勿戴柳, 后世无娘舅”,似与他处辟邪无关。
清明节例行“扫墓”,俗称“上坟”或“拜坟”。时间比较灵活。“前三后四”均可,不限于清明日。远祖之墓也有早十日祭扫的。在墓前设馔致祭,插香燃烛,烧纸封土于墓,称“加坟土”。祭毕,按丁口分给,称“分羹饭”。建国后中小学生则祭烈士墓,在墓前献花圈。
虽然天台人在清明节祭拜祖先、扫墓,但天台人的祭品有所不同,烧了一些常规的食品,还有特有的清明饼和清明铰,其中它们外面的皮也比较特别。这些皮除了有 糯米粉的成分,还有一种叫做“箐”的野菜,这种野菜植株较小,大约只有一株小青菜大小,但是却是真正的野味和绿色食品,也正是有箐的存在,清明饼的皮会是 青绿色的。
清明节家家户户还有买海蛳吃的习惯,说是吃了可使眼睛明亮,称“亮眼蛳”。
立夏
立夏节家家吃白酒酿,称“醉夏”。小孩普遍吃鸡蛋,据说可以“拄脚骨”。午饭后每人以秤称体重,说是能却疾。民国以来,城乡盛行吃“饺饼筒”,称之为“醉 夏筒”。老人嘱鸡粥以补力。姻亲间以龙眼(即桂圆)相馈赠,说是吃了可长年眼目清。老幼皆吃青梅,既能明目,又可健身。
端午
农历五月初五是个大节日,叫做“端午”。原名“端五"。晋周处《风土记》说:“仲夏端午。端,初也。”干支逢五称“午”。又名“端阳”,“重五”。关于它 的起源,说法不一。有说纪念吴王夫差在这天疏通运河的,有说纪念越王勾践为了复国而在这天集中训练水师的,也有说为了纪念伍员投钱塘江的,更多的人则说是 为了纪念楚国三闾大夫遭到*臣诬陷、昏君贬谪,因为报国无门而在这一天投泪罗江自尽的。
天台人在这一天都要用大竹叶(粽箬)包上糯米,嵌进细沙丸或肉片,裹成三角锥形的“粽子”。古人叫“角黍”,菰叶包上黍米(粟),蒸煮后投入水里,给水族吃,以免伤害屈原。
五月酷暑将临,毒虫滋生,古人称为“恶月”。这一天父母将不满周岁的孩子藏到外婆家避灾祸,俗称“躲午”。家里则用织物编作“五毒”(蝎,蛇、蜈蚣、壁 虎,蟾蜍)结在儿童身上或挂上墙壁,说是可以除毒,实际上只能起心理平衡作用。对那些看不见的“鬼怪”,则把菖蒲剑和艾叶挂在门上,表示拒之门外,又用彩 色丝线结成“五色丝”或“香袋”悬挂在身上,既可驱邪,又作装饰品。
过去端午还有饮艾酒、菖蒲酒,雄黄酒和煮兰草汤洗浴等习俗,有益于身体。至于龙舟竞渡,则起源于人们划船抢救屈原的愿望。南宋道士白玉蟾隐居桐柏方瀛山时写诗回忆竞渡和过节的情景: “龙艘破浪桨万枝,钲鼓聒天旗掣水。 纸钱飞起屈原祠,行人往来如蚁移。 桐花入鬓(红左 采)系臂,家家御疫折桃枝。庭前缚艾制绿虎,细切菖蒲斟绿醑。 鹅羹脍鲤办华筵,冷浸水团包角黍。”
乞巧节
农历七月七日晚称“七夕”。旧时妇女于此日采篱槿煎汤濯发洗梳具。并于此夜用绣花针主7根丝线,在月下望月穿针比巧,故称“乞巧节”或“女儿节”。女孩多于此夜穿耳饰环。
中元节
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,俗称“七月半”,又称“鬼节”,家家户户祭祖祀神。也是佛教盂兰盆节。寺庙盛行盂兰盆会。夜间施鬼食,放焰口,打水陆灯。建国后废,祭祖祀神尚存。
中秋
旧时有春天祭日、秋天祭月的礼俗。中秋例在八月十五日,但天台作八月十六日。这一夜,民间大多邀亲朋好友赏月。市上多制售月饼,各家买月饼后,配以佐辅菜 肴,先行祭祖,后分吃或馈赠。民国时,茶食店还另制“月亮饼”出售,以为儿童请月之用。现多于节前购各式盒装月饼,赠送师友亲戚。
重阳
农历九月初九为“重九”,俗称“重阳”。旧有重九登高习俗。各家都做重阳糕,取“糕”与“高”谐音,表示人寿年丰,步步登高。重阳糕有在酵米粉中嵌入糖 浆,蒸熟是成方块的。重阳日,娘家应给女儿家送两个大方糕,九个小方糕,表示“二九相逢”。山区则有用米粉制九层糕的。在一种特制的饭蒸上蒸熟一层,再加 一层,直到九层,亦取谐音“九重高”之意。
冬至
这虽然不是节日,但是它却是古代的天气预报员,它的到来就意味着寒冬真正的到来。在这一天全国各地会吃一些特色食品以表庆祝,但与其他地方不同,天台人 的习惯不是吃汤圆,而是吃一种叫做“冬至圆”的糯米团。它的做法是先叫糯米粉和上水,然后做成球状,待其熟后,再加上一些甜的佐料使之覆盖在外面即可,这 样具有天台特色的“冬至圆”就做好了。
小年
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,称“小除夕”或“小年”。从这天开始至年终的七八天中,家家户户购年货、包粽子(或做馒头)、捣年糕、包饺饼筒等,以迎新春佳节。农 村还要择日杀猪宰羊,并用馒头等先祭天地、祖先,后祀本境各神庙及家中灶神,称“谢年”。杀猪称“杀过年猪”。杀猪宴客称吃“分岁酒”。旧时,母家应以粽 子、年糕等年货馈赠女婿家,女婿家亦必以礼回敬。廿四这一天,不得讨帐,相传是清康熙五十八年(1719)知县戴兆佳所定,以便贫民赴市办年货。各家还在 先一日置酒于司命(灶神)前,称“醉司命”。在廿四日送灶神,把房子内外打扫干净,称“掸尘”。俗语说:廿四掸尘,廿五牵牛细佬送还人。建国后洁净迎春, 家家讲卫生的优良习俗,仍然传承。
除夕
腊月三十日(月小是二十九日)晚上,称“除夕”。除夕的夜饭称“年夜饭”。做好后,先供祖先,再全家团聚会餐,有团圞康乐之意。将剩余的饭(或另炊半熟的 饭)藏着,称“隔年饭”,以示“有吃有剩,连年有余”。旧时,家家悬祖宗遗像于中堂,进行祭奠。同时贴“青龙纸马”以迎吉庆,至翌年正月十八夜烧化。建国 后改贴春联。夜晚每间屋都点上灯,亮到天明。夜饭后都在家门口放鞭炮,称“关门炮”,然后关上门窗。当家人通宵不睡,或全家围炉而坐,称“守岁”。长辈给 下辈送压岁钱(也称“压崇钱”),有眷恋旧岁,期冀新年之意。半夜后,就开始放鞭炮迎新,称“开门炮”,鞭炮声一直响到正月初一清晨。俗称:一夜连双岁, 五更过两年。